你愿意为了持续学习而支付费用吗?

回到二三十年前,中国人还在笑话老外每天开上半个小时的车,专门跑到健身房踩上一个小时的自行车。今天,除了老古董,还有多少人会笑话这个事?

一个UBC准新生在入学前受邀参加Campus Tour,期间一位教师告诫:完成大学学业,最重要的是:
Go to class! Go to class! Go to class!
上课!上课!坚持上课!

在加拿大,似乎越是体面的大学越是以淘汰率高著称。据说,多伦多大学的淘汰率高达40%,UBC也超出35%。

可是,我们熟悉的“宽进严出”究竟更多的是一种现象,还是制度设计上的有意刁难?

从那位教师的话,我们可以推测,即便是在UBC这样的名校,贪玩也一样普遍存在——你选择旷课逃课(直接后果是完不成作业,或,无法高质量的完成作业),不受约束,被淘汰的几率当然要大一些。
学习的过程,其大部分,都是枯燥的。如果我们诚实一些,就该承认。

仅仅依靠传说中神奇的秘方,旺盛的求知欲,或者,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课,无法保证学生始终如一的兴致盎然。

作为颁发文凭的大学,有一整套约束制度,保证学生进行持续的学习。

大多数最终拿到学位的学生是选择了接受制度性的约束,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外力来克服学习的枯燥属性,从而坚持下来的人。

可以这么理解,大学的学费里就包含了这部分保证持续学习的约束机制服务费。贪玩逃课的学生相当于缴了服务费却不享受服务。

事实上,把这套约束制度运用到极致乃至于变态的,恰恰是我们中国人。相比毛坦厂中学,黄冈中学,衡水中学这些专为高考而设,从起床到熄灯,每一分钟都被精细管理的强约束环境(此处不讨论应试教育的弊端,那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话题),多大和UBC实在太过宽松。是否受约束,基于学生本人的选择,因此淘汰率高不足为奇。

任何有目标的学习项目,比如,被多大录取并拿到多大毕业证书(一般情况下,至少需要四年),或者,英语水平达到英语国家大学入学标准(假设需要一年的准备时间),无不需要持续不间断的学习。

你可以选择借助意志力和智力来保证持续的学习,可是极少人能够单纯凭借自身的意志力达到目标,因为,“三分钟热度”、“有始无终”、“半途而废”, 是普遍的人性。回避或粉饰这一人性的现实,于事无补。

持续不间断的学习,对任何人的意志力都是巨大的考验。
环境约束力减一分,对意志力的消耗就多一分。

语言本身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庞大的符号系统。在抵达相对熟练运用语言的状态之前,必须大量认识和感知这些符号,才能有高质量的输出。令人沮丧的是,在学到半生不熟的时候停下来,差不多就前功尽弃。语言学习过程就会有这么一个特色:You either make progress or get worse,不进则退。

如果你为语言学习设定的目标较高,比如,入读海外大学,那么持续且相对高强度的学习是不可避免的。

这个过程,不是入佛门式的醍醐灌顶,而是教徒式的日复一日的研经诵经。这个过程跟健身的过程也很象,日日坚持,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你愿意为了持续学习而支付服务费吗?

回到二三十年前,中国人还在笑话老外每天开上半个小时的车,跑到健身房踩上一个小时的自行车。今天,除了老古董,还有多少人会笑话这个事?